周末读完的这本小说,分类属于科幻,对于科幻的要求来说设定稍显简单,但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芒
“有常识的人都会记得,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不论是人体的眼睛或是心灵的眼睛,都是如此…” ————柏拉图《理想国》
用这段扉页上的文字开篇,便是介绍了小说的梗概,低智的主人公查理,作为实验对象参与了以提高智力为目的的脑部改造手术,作品以查理的自述报告的形式,记录了他参与实验的全程。
整个实验中,他经历了智力突飞猛进的提升,而后又快速的恢复原样,不得不去面对以往从未思考或忧虑的,关于性、爱情、人际关系、知识和理解的疑问,而其中所体会到的痛苦和挣扎,也就是所谓的“进步”报告。
情感与智商
人其实是基于两种框架去生存的,智慧与情感,而在实验的初期,查理明显的体会到智力的增长,他慢慢可以理解周遭的事物,过去回忆逐渐涌入他的大脑,儿时被抛弃的经历、妹妹诺尔玛的厌恶、母亲罗丝的歇斯底里,基于正常智力的他终于可以从情感框架去理解这些往事,但这些无非是加深了痛苦,他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和别人虚伪的怜悯,原来,别人对他的些许友善只是因为他足够弱势,甚至在给予他实验机会的教授身上他也没有看到丝毫区别,他和阿尔吉侬(一只老鼠)一样,只是实验的一部分,他的缺陷使他并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而最为折磨的经历便是智力变化的过程,从黑暗走进光明,而最终又回到黑暗,有些未曾体会的东西,谈不上失去,而拥有了再从指尖溜走,拼命的想去抓住他,就像最后的查理不停的去阅读、思考、交谈,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看不懂从前写的东西,无法理解周遭的事物时候,才是最为绝望的时刻。
关于过往
童年时的查理,深陷在父母的争执其中,在妹妹出生以前,母亲用尽一起办法的想去治疗自己,甚至乱投医的找了一位使用电击疗法的医生(杨永信biss),那时他无法理解父母为何而争吵,为何对他情绪失控,在妹妹出生之后,尤其是确认妹妹诺尔玛是一名正常人之后,母亲更视他为家中的障碍,或许对于母亲而言,别人的评价才是生活的标准,她不停的打扫门前,拒绝查理出门,只是想告诉邻居,她们是一个正常的家庭。
那时的查理所缺乏并不是变“聪明”的治疗,而是爱,父亲一直在极力阻止母亲的治疗,接受现实才是能回到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径。
而智力突飞猛进的,甚至成为明星的查理,自然想回到曾经的父母身边,去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也许他心理幻想的场景,是父母能哭着紧紧的抱住他,诉说之前过错,惊讶于他现在的变化,但现实是,当他到达父亲的店里,父亲替他理发,刮胡子却没有认出他来。母亲神智不清的拿着刀逼他离开,唯一正常的妹妹,却从心底令他厌恶,就像我们之前所看到那些校园施暴的学生,在长大之后,他们很多都不记得自己孩童时所做的事,甚至可以说,他们并没有觉得那时做错了。
自尊和质疑
无论是实验中查理的智商增长,还是对应到人正常的自然成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先觉醒的是自我意识。幼儿时的我们,赤裸着身体也不会感到害羞或不适,但随着自我意识逐渐丰满,我们对于自己独立的人格有明确的认知,这时候害羞、怀疑、对于周遭的环境的感知会逐渐强烈,这更像对于我们自己的保护意识,让我们对于客观环境更加敏感。在实验中,查理最先体会到就是自我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强烈反馈,他感受到其他人对他轻视,侮辱,和曾经的取笑,而在智力低下的时候,这些都给予他正向的反馈,在那时的情感框架中,他是被喜爱的,被照顾。而在更新的框架中,这些都变成了攻击性的行为,触发他内心对于自己强烈的保护。
在我们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外界的波动我们主观上的处理都是逐渐内敛的,像是孩提时代,些许的不满都会让我们用极端的情绪表达,而在成年后,我们会通过自我的控制去管理情绪,而实验所缺乏的恰恰就是“时间”,时间是让一个人情感能力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进步报告与进步抱告
文中的叙述方式,是以查理的自述报告的形式展现的,而基于查理智商的客观事实,行文在初期没有标点,错别字频出,语序稍显混乱。在这种行文方式下,读者被更加带入到主人公的世界中,(我感到了自己的阅读障碍)在前六章节,标题均为“进步抱告”,这时的查理甚至连报告的标题都没法正确书写,而在中期,智商巅峰的时期,可以一目十行,用常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速度学习各类学科,那段时期,短暂而耀眼,写完对于实验总结论文“高登-查理效应”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未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重新变成那个傻查理,无论他做什么,也改变不了这结果,也许他已经世界上多个领域的专家,在几个月内博览群书,他仍没有治愈自己办法。在报告的后期,重新出现了诸多错别字、标点符号也逐渐,一切又回到了最初。对于这种命运,有一种更为宗教的解释,每个人出生的智慧是上帝赋予的,我们去额外获取的智慧势必会遭受上帝的惩罚,就如同亚当夏娃一般,吃了禁止之果被逐出伊甸园。智慧对于人类是诱惑,一种带有堕落意味的邪恶赐予。
性与爱
性与爱是人的本能,无论是在人智力水平的哪个阶段,低智时期的查理对于妹妹,这一为数不多能够接触到的女性,会展示出本能的生理反应。但被母亲严厉的斥责,对于母亲而言,查理是一个不受控制的野兽,需要每时每刻关在笼子里,对于妹妹而言时刻都是威胁,性冲动让母亲对他更加厌恶。由于低智的基础,他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情感和生理教育,童年经历里,用抚摸和语言表达的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建立自信、独立、包容的人格的基础。这一结论来源于恒河猴的实验,上世纪科学家用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让小猴在出生时远离母亲身边,人为为它制作了两个假猴“母亲”,一个是由铁丝网做成的可以提供母乳的假猴,另一个外面附着毛皮同时毛皮内部有发热装置。实验发现小猴只会在需要进食的时候才会到铁丝母亲身边,而后会马上回到毛皮母亲身上,当笼子里放入另它惊觉的东西时,它还会站在毛皮母亲身边对外来的侵略者充满敌意。随着实验的继续,小猴慢慢长大,科学家把他们放入了正常的族群中,但是小猴已经失去了正常融入猴群社会的能力,甚至正常的交配行为都无法完成。在科学家的强制作用下,部分母猴怀孕了。生下幼崽的它们才是更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没有体会过爱的它们,完全无法招呼幼崽,有些母猴对幼猴有着暴力行为,无法正常哺乳,最后极端的甚至咬碎了小猴的头骨。这个实验异常残忍,让人感到浑身不适,但是却在科学上佐证了童年时期的肢体接触和相关表达爱意的举动对于心理的塑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这方面而言,拯救了无数的孩子。现在仍有很多父母推崇“狼性”教育,要把自己与孩子隔绝开来,殊不知这对于小孩的成长会有毁灭性的作用。
说回到查理,查理成长后,无法处理对于女性的感情,对于邻居费伊,老师艾丽斯,性和爱让他迷惑,新的智力水平让他拥有的新的情感处理方式。但是老查理,那个藏在潜意识里的人格,始终在角落观察着他,每当他有所前进的时候,就要把他拉回原来的笼子里。旧的人格无法认同新的情感框架,塑造了查理人生多年的人格还是那个性冲动时会被母亲训斥的小孩,他怎么会允许自己更进一步。但在费伊身上似乎找到了似乎找到了调和之处,查理带着报复的心态(对于旧人格)和她做爱,灵魂也许得到了片刻的自洽。但对于艾丽斯,在我看来更像是找寻母亲的影子。散发着母性光辉的艾丽斯符合他很多对于母亲的幻想,同时在旧人格的折磨下,他们也只能止步于此。
命运和抗争
当你知道自己命运的结局的时候,你还会赋予自己使命,抓紧每时每刻去实现吗。查理在完成论文的中间,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他会和阿尔吉侬一样,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智慧,爱和无数丰富的构想。但他却在这短暂的时刻赋予神圣使命,实验给予了他的高智商和特殊的经历,他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实验,给实验一个结论。正常人的成长同样如此,我们从幼儿不断学习,接受教育,在青年时期接近峰值,而在垂暮之前,我们体力脑力逐渐退化,慢慢都又变成孩童一般。查理更像是加速了这一过程,在几个月中度过了一生。但是我们从不会因为知道结局而放弃开始,对于真理的探寻就像在山洞中去挥动火把,也许每次只能照亮些许的角落,但那束微光总能指引我们前进,哪怕短暂,也需要追求知识与爱。
写于 2021-6-21